我记得1998年,金山给雷军发了20万。
雷军全部扔进股市里,一段时间后,变成了60万。
有一天,雷军说:我把股票全卖了。
几个月赚了40万,股票上赚钱太容易,会叫人斗志偏移。
我还是要集中精力在金山的事情上。
他又说,你不问我,60万做什么了吗?他轻松地说:我捐给我母校武大了。
我不是给母校捐钱最多的人,但毕业后最短期回报母校的人。
我应该是大家学校第一个毕业不到10年,回学校捐款的学生。
我的定义里,那一年,他应该月薪一万。
而他捐给母校的,是几乎他的全部现金。
2004年,卓越入亚马逊。
雷军成了千万富翁。
用雷军我们的话说,有了钱,没换房屋没换车,第一件事,把钱投给了他看好的几个兄弟。
其中,一笔给李学凌827万。
我的推断,那应该是他全部钱的25%。
2010年的某天,和雷军见面。
雷军说,前两天注册了个公司,计划创业了。
我说,做什么呀?他说,不对你说。
我就怒了,你都告诉我你要创业了,然后说不告诉我做什么。
你会聊天吗?雷军说:唉,假如做好了,你自然会了解。
假如做砸了,唉只不过刚把公司注册完,就要开干了,心情激动,想说说。
然后我转脸和李学凌说了这事。
李学凌第一句话问我,你放钱没?我说,都没说他做什么啊李学凌说,你还真是笨啊雷总投了这么多公司,看了这么多的机会和团队。
一件事,他的选择不是投资,而是自己亲自动手干你还用问吗?肯定是个他很有信心的大买卖!下面再看看《博客天下》的记者王茜与雷军的对话:记者:你目前天天工作10多个小时?雷军:这一段时间特别忙。
我是海淀区的人大代表,北京的人大代表,全国的人大代表。
光人大代表(会)就开了一个月,会开完了将来活儿还要干呀。
记者:有种说法小米拉低了智能手机价格,你感觉刺耳吗?雷军:各种声音都有,我不是特别在乎那种声音。
我了解小米手机给全社会带来了影响。
小米只用了两年多迅速崛起,小米模式已经被行业广泛同意,但买家理解这套(模式)的威力可能还没真的开始。
一个公司从零开始,第一年126亿,第二年316亿,第三年五六百亿。
这已经是世界奇迹了。
记者:你刚创办小米的时候,听说不少人不想来。
雷军:最大的困难是,大伙感觉(我创业)想法离谱。
我跟不少人交流的时候,他们问我三个问题。
你要做手机,你认识提供商的老板吗?我说不认识。
你通过卖手机,认识运营商的老板吗?我说我不认识。
你以前做过手机吗?我说没做过。
我特别尴尬。
讲实话啊,我第一拨雇了10个工程师,最后一个人都没来,特别有挫败感。
我大概找100个人谈过,三分之二都拒绝了邀请。
特别是邀请硬件工程师的时候,特别困难。
由于大家两个行业完全不同,他们可能听说过雷军这个名字,但对我不知道。
而且我都是亲自打电话约他们出来,说:能否见个面聊聊,听听我这个想法是否靠谱?说实话,我有20年没打电话自我营销推广了。
记者:最痛苦的一次请人历程是什么?雷军:我过去找了一个硬件的负责人。
那个人资历非常强,为了说服他加入小米,我一个星期跟他谈了5次,平均每次差不多10个小时,前前后后谈了3个月,一共谈了十七八次,终于说服了他。
但在最后一刻,我问他,你要多少股份?他说无所谓。
那一瞬间,我有点绝望。
小米是一个创业公司,假如这个人不在乎大家的股份,只不过要一份薪资很好的工作,我感觉这个人不是我想要的,他没创业精神。
记者:被不少人泼了冷水后,40岁坚持创办小米,对你挑战最大的是什么?雷军:假如我输了如何解决。
我感觉面子上过不去。
最后我找到一个好办法,大家低调一点,静悄悄地干,干砸了也没人了解。
有了如此的想法后,我心里非常轻松。
记者:作为国内第一批投资互联网+的人,如何看过去每个阶段的机会,是运势吗?我1989年开始创业,干了20多年,见过行业的起起伏伏,对机会的把握比其他人好一些。
我2006年就提出来,互联网+是将来最大的进步机会,所以我开始投资互联网+公司。
2008年,Google发布Android操作系统,我感觉一个巨大的机会开始了,我想做Android手机,天赐良机。
但当时没下定决心,直到2010年我40岁的时候,(才)注册了小米。
我不甘心生活就这么结束,至少我应该去试一下。
记者:你有一个飞猪理论,比喻的是什么?雷军:金山曾在IT企业里遥遥领先,后来在Microsoft的重压下差点关门。
这个过程特别辛苦,是大家不够勤奋还是队伍的实行能力不够强?有一天我豁然开朗,我感觉勤奋和努力只不过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,假如你想要成功的话,非常重要的是把握机会。
为了给大伙强调机会的重要程度,我就引用了一句话台风来的时候猪都能飞大家有能做猪的态度,就有成功的机会。
所以,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,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找准时机。
小米年代就是(搭)智能手机这阵风。
记者:听说有一本书直接影响了你创业?雷军:我上大学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借了一本书叫《硅谷之火》,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挺大,看完之后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。
它讲述乔布斯这拨人上世纪70年代末在硅谷创业的故事。
我1987年上大学,当时就想在中国办一个世界级的企业。
有了如此的目的,大家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去创业。
记者:有人形容你比较敏锐,注意细节,你目前最害怕失去什么?外在的原因对我的影响不大。
小米走至今,刚开始的目的已经达成了。
我在管金山的后10年,自己都感觉特别没意思。
由于金山是一家传统管理的公司,特别强调管理实行、步骤规范。
我办小米,找回了20年前创业的感觉,我鼓励大伙做一款好商品,鼓励大伙跟买家成为好朋友,大家公司没考核,所有些关注点就是把商品做好。
我感觉如此的生活比较幸福。